安龍金銀花是安龍縣境內少數民族長期藥用的“苗藥”“彝藥”,長期以來地處邊遠深山的安龍德臥金銀花——“黃褐毛忍冬”一直藏在深山不為世人所知,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逐漸被外界認識后,安龍縣德臥鎮形成了自發的金銀花藥源和集散市場,隨著非典、甲流等流行性傳染病的頻發,藏在深閨的安龍金銀花藥用價值得到國內外中醫藥界的高度重視。因此,研究安龍縣特有的金銀花新品種——黃褐毛忍冬,從藥理到藥用價值的科學、客觀評價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安龍金銀花(資料圖)
黔西南州卡斯特地區占全州70%左右的面積,由于金銀花(黃赫毛忍冬)適應當地氣候與地址條件,因此黃赫毛忍冬也是治理石漠化、保護珠江、長江生態;作為貴州寶貴的民族醫藥品種;貧困山民脫貧致富的好品種,其三利并舉的正能量,擊退了在市場經濟惡性競爭中所謂“大人物”,被金錢收買的“磚家”的“惡毒”貶低,有效地保護了黃赫毛忍冬這顆貴州寶貴的民族醫藥品種的迅速發展。在中央統戰部、科技部、林業總局的大力支持下,各民主黨派、全國工商聯在黔西南州智力支邊聯合推動組于2003年確立的“30萬畝金銀花項目”,成功實施,僅安龍縣的金銀花就已經接近30萬畝!德臥金銀花種苗已經覆蓋全州并銷售到全國各地。
看到貧困少數民族山民富裕了,喀斯特石山被綠色覆蓋了,于東平和花農一樣綻出了幸福的笑容!也使得他更加關注安龍金銀花產業發展,多次聯系著名藥都安徽亳州等地藥商與安龍縣建立了供銷關系,還參加了”亳州國際中藥博覽會”,不但暢通了黃褐毛忍冬的銷售渠道,還使安龍德臥金銀花首次通過藥都亳州走向全國、邁向國際;他多次就德臥鎮金銀花地標性項目奔走呼吁,努力說服社會各界,終于使德臥鎮懸掛了”中國金銀花之鄉”的地標性標牌,讓更多的群眾認識安龍德臥金銀花。與此同時,促成德臥鎮政府開始整頓和規范德臥鎮“金銀花銷售一條街”和建設2000平米的“金銀花交易市場”;此外,他還積極聯系專家,解答有關安龍縣金銀花產業化系列標準,科學種植金銀花技術、規范育苗,優勢母本基因保護,建立金銀花科技示范園,申報國家有關科技項目,以及在德臥鎮建設金銀花藥源基地、金銀花銷售和集散中心等問題,熱心幫助德臥鎮依據最領先的科學信息促進金銀花事業的發展;為保護和選育黃褐毛忍冬優秀種源和基因,于東平積極指導高武國等同志,克服一切困難建設種源基地,目前德臥中學已經建成了100畝農業科技園,并通過多年”秘密培育”了一年兩季開花的黃褐毛忍冬,初步定名為“安德金銀花”,一年兩季開花的黃褐毛忍冬將給貧困山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。
安龍金銀花(資料圖)
【相關報道】
近年來,貴州省安龍縣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,按照“高產、優質、高效、生態、安全”的要求,采取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和“協會+基地十農戶”的運作模式,種植金銀花14萬余畝,發展特色產業,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。
2008年,安龍縣已種植金銀花14萬畝, 2萬畝進入花期,產干花460噸,創產值1840萬元。預計到2010年,安龍將有6萬余畝金銀花進入盛花期,按現行價格計算,年可創產值6000萬元。僅此一項,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可增加150元。
按一畝喀斯特山地可以種植70棵金銀花植株、每棵金銀花植株可涵養水分約200公斤計算,一畝金銀花可涵養水分14萬噸,20萬畝金銀花可以涵養水分280萬噸。安龍縣石漠化地區森林植被由原來的41%提高到70%,凈增了29個百分點,水土流失比過去下降45%,80%以上的土地石漠化得到進一步治理,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貧困面貌。大水井,這個曾經亂石橫生的石旮旯,如今滿山盡是綠色,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2009年7月7日,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到德臥鎮大水井村調研石漠化治理工作,當了解到該村村民通過在深石山區種植金銀花戶均收入達到了2.4萬元后,王富玉高興的說,大水井村因地制宜,在深石山區種植金銀花,不但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路,還為喀斯特地區治理石漠化工作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和做法,這種模式在全省都值得推廣。
“家有千籠金銀花,不愁手中沒錢花。金花銀花吐鮮苔,五月花開幸福來。姑娘不愿往外嫁,外省媳婦跑進來”。如今,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的大水井村民,口中傳唱的歌謠已經發生了嬗變,石旮旯里種下的希望之花,已盛開成了朵朵致富之花、生態之花、幸福之花。
“靠山吃山,誰說這一方水土養不了我們這一方人?我們還要把金銀花種得更好,讓環境變得更好,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在這兒好好生活,好好享福!”這是大水井村人的心聲,也是安龍43萬干部群眾的心聲。
據悉,2013年6月中旬以來,安龍縣種植的16萬多畝金銀花漸漸上市銷售。
2013年6月20日,在該縣德臥金銀花交易市場上看到,近百戶花農把自家采收的上千公斤原生態金銀花拿到市場上銷售,幾個商販正在與他們討價還價,交易市場十分火爆。干花每市斤在19元至22元之間,干芽籽每市斤在35元至50元之間。